工业废料变废为宝,远销海内外供不应求;“绿电”穿越重峦,源源不断送往中原大地;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一批大数据项目相继建成……出于绿色发展的需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应运而生以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资源开发逐步由粗放向节约转变,由单一向综合利用转变,一座世界级的绿色产业基地在柴达木盆地崛起,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国内资源最丰富的试验区诞生
柴达木地区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是西北地区最具投资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又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富集区,也是我省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区域内可利用地较多,资源品种多、组合好,是发展大工业和光伏、光热、风力产业的理想用地,有利于区域性大规模整体开发、多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但这里地处青藏高原,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30多年中,柴达木盆地因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和科学决策,盲目的开发资源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盆地工业建设“遍地开花”,出现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争抢资源、乱挖滥采、采富弃贫、重复建设等现象,造成了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人为的破坏。工业污染物随处排放,致使大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严重。随着盆地的开发建设,森林资源残遭破坏,固沙灌林遭毁灭性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物种、数量锐减,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荒漠半荒漠的景观,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巨大阻碍。同时,一些产业在发展前期,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多系采集和挖掘业,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多为初级产品,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2005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应运而生,成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2010年,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是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为西部地区生态和经济并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自此,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循环经济为主线,形成了“一区四园”,构建了“六大产业”体系,构建循环型产业格局。
“一区”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园”是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六大产业”包括,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冶金产业,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化工综合利用产业,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核心的高原特色生物循环经济产业,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从而加快形成各产业间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
循环型产业将资源“吃干榨尽”
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其钠、镁、钾、锂的储量均居国内之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和钾肥生产基地。
然而,单一的钾肥开发对盐湖丰富的伴生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每生产1吨钾肥产生的废弃物水氯镁石约10吨,因长期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逐年积累的水氯镁石量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人工湖,堪称湖区的“镁害”。
如何把污染环境的“镁害”变成宝贵的资源,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经过数年的工业试验和重点攻关,将来自察尔汗盐湖的水氯镁石顺着传输带源源不断流进生产车间,经过一道道工艺流程后,这些曾被视为盐湖的废料“垃圾”,被专用设备“吃”进后,变成为制作高端阻燃剂、耐火剂的重要材料。并建成了年产高纯氢氧化镁15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远销海外、供不应求。
在德令哈工业园的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在起步之初,就把“宝”压在了同处德令哈市的两家纯碱生产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液上,依靠“废液”起家,“消化”源自“两碱”的工业废液。金锋实业每年消化掉的工业废料就达160万吨之巨。这些废液不但成为生态环保的沉重负担,同时,废液中含有的大量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资源也造成巨大的浪费。该企业通过构建“湖盐——纯碱——氯化钙、氯化镁”这条首尾相连的产业链,对资源进行“吃干榨尽”循环综合利用。金锋实业每年从废液里淘出的各类产品产值就达5000多万元,不但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儿,而且借助“一带一路”的顺风车,让自己产出的氯化镁融雪产品,搭乘欧洲班列闯进了俄罗斯市场……
在金属镁工业园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控制技术,对排放的废气污染物采用了回收利用、洗涤吸收、高效除尘器等措施,大幅降低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生产废水经污水处理后再经回用水装置处理后,大部分综合利用,只有少量外排。
一系列针对产业链中“建链、补链、延链”的探索,最大化实现“变废为宝”。经过多年的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通过规模化、精细化、集约化的资源利用、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比10年前翻了一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31%提升至57%,已初步形成盐湖综合利用产业链、锂电产业链、光伏制造产业链等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2019年,这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414亿元。
在察尔汗盐湖边放眼望去,盐田如镜、水天一色。目前,盐湖已经建成两百多平方公里的盐田和百里生态水景线,既利用风光资源晒矿,又增加了湿地面积,改变了“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历史,“生态镁锂钾园”发展目标初具雏形。
而在一座座园区建设的背后,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放在优先地位,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在辽阔区域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重塑“柴达木经济雄风”的同时,也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
绿色发展焕发无限生机
经历数年之功,如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之一的德令哈工业园区已初步建成以盐碱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生物等为主导的六大产业体系,打造出“中国碱都”、海西州重要的新能源、镁产业基地;以石墨烯电池、高纯氧化镁系列产品、氯化钙等为主体的特色产品,不但行销国内市场,并跨出国门出口创汇。
这只是试验区循环发展主体上的一个缩影。
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基本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等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实施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茫崖五个工业园循环化示范试点建设,倾力构建光伏、光热、风能发电和装备制造为主的一体化全产业链。重点支持产业改造提升、固体废物处置、工业污水处理、环保检测体系等41个项目。试验区累计实施重点产业项目373项,总投资达4037.5亿元,相继建成投产金属镁一体化、硫酸钾镁肥、纯碱、硼酸、甲醇、铅锌尾矿综合利用等223个重大产业项目。
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循环”正不断释放叠加效应,一条条“吃干榨尽”的生产线陆续投产,一项项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方案变成施工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已从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如今以绿色为基调的产业链。
丰富的自然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给循环经济大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优惠的政策保障,良好的发展机遇,给试验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的柴达木,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