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04
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洁能源 >

高校掀起“双碳”热,首个碳经济专业获批

来源: 网络   浏览量:16201次   
2022-12-14 14:57:00

“由于高校缺乏双碳相关专业,目前双碳行业从业者没有真正从科班出身的,大多来自能源或环境专业。对从业者能力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具有多少年工作经验’。”

自2020年底以来,数十所高校建立了碳主题研究院或研究中心,但建设碳学科的高校仍较为稀缺。培养“双碳”人才,除了高校成立的研究智库,更多还是要靠碳学科的建设。

2.jpg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业界对“双碳”人才需求激增。图为2022年5月4日,技术人员在青岛市即墨区一家企业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巡检。(视觉中国/图)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业界对“双碳”人才需求激增。根据求职平台猎聘网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新发职位同比增长最多的细分领域是碳中和,同比上升超400%。

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综合能源服务员等,一批人社部认证的新职业正在出现。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称,通过对履约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的摸排,以及对将来碳咨询、碳金融等机构的市场规模估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至100万左右。该联合会是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牵头申请设立单位。

高校纷纷开始培养“双碳”人才。教育部最近发布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指出: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

最新的动作是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获批。2022年7月1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的“碳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功获批。

碳经济专业获批的消息公布后,一些高校前来人大应用经济学院取经。人大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未来碳经济专业将会在更多学校开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一个朝阳学科”。

为何要开设碳经济专业

高校“双碳”热与教育部的两份文件密不可分。

2021年、2022年教育部曾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双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研究,还提出“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的目标。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发现,自2020年底以来,数十所高校建立了碳主题的研究院或研究中心。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碳储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等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于2022年秋季在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四所高校招生。

相比其它高校,人大早在2011年就开全国之先河,率先成立了能源经济系,彼时应对气候变化尚未在国内形成广泛共识。2022年,“双碳”目标之下,应对气候变化理念已深入人心,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获批。时隔11年,两个名字相似的学科有着截然不同的成立背景。

魏楚解释,能源经济和碳经济的研究对象并不相同。能源更多是要素投入,而碳更多是产出物。以“双碳”目标提出为分水岭,我国的国家战略已从以能源革命为代表的能源管理,转向了强调最终减排目标的碳管理。

2020年开始筹备以来,碳经济专业经历了多轮国内外同行专家论证。目前,“双碳”行业的从业者大多为能源、环境等理工科专业出身,魏楚认为,理工科背景学生更偏向具体专业技术的实操,而碳经济背景学生可能会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擅长管理和规划。

课程设置上,碳经济专业目前有一门课与能源直接相关,名为“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其他核心课包括区域低碳规划、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碳金融与国际市场、城市低碳发展评估等。

人大应用经济学院讲师潘冬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碳经济专业更专注于每个行业都会面临的“碳”问题,能源经济学则主要对能源领域了解得更为深入。要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能源行业的努力,还需要建筑、交通、金融、政府部门等很多领域的贡献。

“碳经济专业一定会把课堂搬到校外”

获批后,碳经济专业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招生时间。通常,新获批的学位授权点将于次年开始正式招生,人大应用经济学院目前正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一旦明确最终招生年份后将尽快对公众公布。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碳经济专业属于专业硕士,培养年限2年,毕业后颁发经济学学位。魏楚透露,碳经济专业的生源可能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总招生规模将以上级部门下达名额为准。

另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是师资队伍的组建。碳经济专业获批前一年,人大应用经济学院已于2021年7月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招聘公告显示,招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碳经济、碳市场、气候变化、碳规划、碳金融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魏楚透露,按照构想,除学界外,碳经济专业将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教师来自业界——碳管理企业、碳市场交易机构等校外单位将与学院签署聘任合同,与校内老师合作开课。

在能源经济系工作时,魏楚和他的同事们把课堂搬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风电厂、河北张家口的光伏电站、长江上游的水电站。“我跟学生们一起下到安徽一座地下五百多米深处的煤矿,在那里待了一整天,跟工人们学习矿井是怎么运作的、煤是怎么挖出来的、怎么防止瓦斯爆炸等知识。”

“碳经济专业也一定会把课堂搬到校外。”魏楚说。

培养“双碳”人才,更多靠碳学科建设

“由于高校缺乏双碳相关专业,目前双碳行业从业者没有真正从科班出身的,大多来自能源或环境专业。”碳排放管理员、《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对从业者能力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具有多少年工作经验’。”

汪军指出,工作经验对从业者水平的检验不足够可靠,靠“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也不够稳定,市面上一些“交钱发证”的社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长远来看只有靠高校培养大批量输出人才,才能满足未来“双碳”行业的人才需求。

魏楚也观察到,近两年针对“双碳”开展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但建设碳学科的高校仍较为稀缺。“要把双碳研究总结成一般性的知识、转换成正式的学科体系,就困难了。” 

以编写一本学科教材为例,教师要花费大量精力,面对众多同行专家审批,开各种内部研讨会,搜集大量意见,边修订边吸纳新知识。“能源经济学的教材编写,整个系花了10年的功夫”。此外,还要找到合适的老师,将他们掌握的知识融入到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其中的一块拼图,“拼好完整的拼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魏楚认为,培养“双碳”领域的人才,除了高校成立的研究智库,更多还是要靠碳学科的建设。

汪军指出,高校兴起“碳热”符合每个新兴行业的成长过程。20年前,鲜有高校开设电商、IT等专业,如今已遍地开花。目前“双碳”行业正在逐渐建立起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双碳”领域中,碳经济学科是其中一角,未来还会有更多学科涌现。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利用3-5年,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科建设;通过5-10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 精彩推荐
  • 东北虎豹等极度濒危物种在吉林实现种群恢复性增长东北虎豹等极度濒危物种在吉林实现种
  • 全球最大锂资源一体化利用项目开工 ​全球最大锂资源一体化利用项目开工
  • 华新环保:网上定价发行中签率为0.0285734496%华新环保:网上定价发行中签率为0.
  • 治水“下半场”:不鼓励各地追求过高的优良水体比例治水“下半场”:不鼓励各地追求过高
  • 清华大学施汉昌:水中微量污染物与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清华大学施汉昌:水中微量污染物与生
  • 福州:河湖长治久清 海绵全域铺开福州:河湖长治久清 海绵全域铺开
  • 要闻推荐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