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04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候变化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气候叙事研究”项目开题会成功举办

来源: 网络   浏览量:8216次   会员投稿
2022-12-14 15:49:00

2022年6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气候叙事研究”项目开题会在云端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分为开幕式与项目圆桌讨论两部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党委书记胡钰、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任荆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的资深学者,来自中国新闻社、国家广告研究院等机构的业界专家出席并参与了圆桌讨论与互动。开幕式由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曾繁旭教授主持。

1.jpg

与会嘉宾在线合影

陈昌凤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向中心负责人及其团队致以衷心的祝贺,并对学院发展概况作了简要回顾。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公众沟通相关领域研究,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正是在与能源基金会的共同倡议下应运而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回应时代关切的重大举措,也是学院历经二十周年发展后再出发的重要事件。陈昌凤教授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两大脉络与五大集群的教学科研理念,厚植清华大学学科交融的传统,契合一流学科大格局,希望清新的新闻传播研究更上层楼,在建设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的过程中继续探寻特色之路。

2.jpg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昌凤教授 致辞

胡钰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气候传播是时代前沿话题,应对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在解决气候问题时形成合力。然而,当前公众在全球性气候议题上存在政治偏见、常识认知误差等问题,需要引入专业视角和科学视角的气候传播来解决。新闻传播学者对气候问题的介入代表了多学科整合视角关注全球性挑战的尝试。学院高度认同中心的成立,希望课题的开展为气候变化研究开启新思路,衷心祝愿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3.jpg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胡钰教授 致辞

荆卉分享了深耕气候与低碳传播领域的工作思考。近年来,中国公众气候意识和行动意愿不断提升,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学者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对背后的原因展开了诸多思考。荆卉认为,气候传播是经济文化问题,只有与公众进行深层次的联系,才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长久的对低碳生活方式和行动的参与。因此,如何建立气候变化和人们之间的深度关联、如何在传播上讲好故事是本项目要探讨的问题。

4.jpg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任 荆卉 致辞

随后,中心主任曾繁旭从项目背景、研究方法、预期成果、时间安排等方面作“气候叙事研究”项目开题汇报,并简要介绍了中心未来工作方向。本项目着眼于双碳目标背景下公众气候行动参与不足的现实困境,并结合中国气候传播实践现状,力图探寻一条通过气候叙事与公众进行深层连接的新路径,以期促进公众态度与行为改变,是契合中国社会现状的解决方案。项目创新点在于,将基于细分公众内在稳定特征探索气候叙事方案,采取“质化+量化”、“公众调研+叙事研究”的综合路径,并与业界紧密合作,助力各实践相关方讲好“中国气候故事”,为国际气候传播研究提供中国本土经验。与之相应的,中心的建立旨在搭建学术界与实践者的沟通桥梁,促进气候相关领域研究及建设,同时致力于领域人才培育与学科创建、促进公共传播与国际学术交流。

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 曾繁旭教授 

项目圆桌讨论环节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佳主持。

1.jpg

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戴佳长聘副教授 

学界专家立足多样化的学科视角,对“气候叙事研究”项目分享了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金兼斌教授表示,“连接”是气候传播的关键词,个体生活与遥远的气候问题间有巨大的叙事空间。在社会化媒体、后现代的环境下,公众动员策略离不开相关研究的支撑。传播研究者应当相信叙事的力量,时代呼唤更科学、更有情怀的气候叙事,塑造更环保绿色、可持续的生活。金兼斌教授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担任此次项目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提出项目学术委员会也将致力于推动气候传播领域前沿问题,为不同国家、区域间搭建桥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助力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周大地认为,在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具有严重后果的环境问题的背景下,项目研究需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适当了解能源行业上下游现状、深刻洞悉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实现一套有针对性的、实践意义的气候叙事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从城市规划研究的经验出发,提出人群可以从经济收入、社会身份维度进行分类。内在价值可能是更不容易识别的抽象维度,但公众对气候问题的认知与态度具备特殊性,因为其与个人福利相关联。他认为,中国需要的是绿色繁荣的碳中和,项目对公众的群体识别将对双碳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北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段洁仪认为,课题为气候传播增加了新的思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并就公众调研的涵盖范围、焦点访谈的人群选择等工作细化提出了期待。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俞岚则从传媒从业者角度分析了中国气候传播的五种叙事演进路径,即气候变化时代叙事、历史叙事、水平叙事、垂直叙事、气候风险管理的元叙事,并建议后续研究关注叙事切换的同时可以考虑增加相关案例研究,中新社将乐意为项目实施工作提供帮助,通过差异化互补为提升公众气候意识助力。

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马旗戟认为,从中国文化理念来看,气候叙事总体重内在价值判断,倾向于自然、和谐的叙事风格。探索气候叙事实质上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力的构建过程,需要把握大众和精英、传统与现代、理性和非理性等多重平衡。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黄荣贵教授结合人群内在价值的相关研究与风险治理理论谈了思考。内在价值的分析涉及个体、群体、社会等不同层面,同时社会形态具有流动性,如何勾勒社会变化并用内在价值适配是项目可以深度挖掘的议题。其次,内在价值对于风险治理存在驱动和阻碍双重作用,行动意愿不仅是知识和认知的问题,还可能是经验的问题,如何将研究接入群体经验同样值得深思。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贾鹤鹏教授分享了团队《公众为何拒绝相信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他认为,科学素质的提升是长期工程,而内在价值是更能引导公众采取行动的着力点。中国公众在认知层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一旦激活会展现强大的气候行动转化能力。“内在价值在气候传播多大程度上重要”等问题后续可以通过量化方法予以验证,将为中国本土传播学研究注入大量理论创新的活力。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晋军副教授认为,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做“复杂的”研究是具有挑战性的。本项目周期短、目标广,可适当考虑增补追踪研究,以便更清晰发现因果变化,制定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的行动方案,更充分发挥出议题潜力。晋军强调了将民间话语和各利益相关方声音纳入研究的重要性,呼吁关注非传统的体制外的意见领袖、气候变化的负担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匡恺副教授认为,课题的目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意识和行为两个层面。目前中国气候传播相关研究散落社会学等学科,严重依赖国外理论框架,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因此课题对中国气候传播具有奠基性意义。在具体研究中,可以进一步甄别影响公众行为的因素以确定内在价值的权重,并在气候叙事建成后进行效果测试,针对不同受众设置目标叙事。

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副主任戴佳分别做活动总结。戴佳副主任从如何理解气候变化议题、如何理解叙事、如何理解中国情境中的公众参与三方面对活动进行总结,项目团队将吸取各方宝贵建议,细致打磨项目安排,继续推进中国社会气候变化的议题,回应国家战略目标。曾繁旭主任回应了多位专家提到的研究本土化问题,项目将坚定不移地应对难点和挑战,将国内分散在不同学科的测量工具和分类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最后对能源基金会的鼎力支持和各位专家的建议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 精彩推荐
  • 东北虎豹等极度濒危物种在吉林实现种群恢复性增长东北虎豹等极度濒危物种在吉林实现种
  • 全球最大锂资源一体化利用项目开工 ​全球最大锂资源一体化利用项目开工
  • 华新环保:网上定价发行中签率为0.0285734496%华新环保:网上定价发行中签率为0.
  • 治水“下半场”:不鼓励各地追求过高的优良水体比例治水“下半场”:不鼓励各地追求过高
  • 清华大学施汉昌:水中微量污染物与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清华大学施汉昌:水中微量污染物与生
  • 福州:河湖长治久清 海绵全域铺开福州:河湖长治久清 海绵全域铺开
  • 要闻推荐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