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04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资讯 >

“第十届零废弃论坛——双碳目标下垃圾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公众参与”在京举行

来源: 网络   浏览量:14255次   会员投稿
2023-12-26 21:08:17

2023年12月15日,第十届零废弃论坛在北京圆满举办。本届论坛以“双碳目标下垃圾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公众参与”为主题,由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上海虹口绿色产业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支持;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协办。

正值北京连日大雪,当天仍有全国各地近二百人克服各种交通不便,齐聚北京。本届论坛分为零废弃论坛转型介绍、主旨发言、三个平行论坛以及闭幕等环节,共有30位嘉宾围绕零废弃与低碳发展、垃圾分类、减少塑料污染、末端多元处置等话题进行主题分享和圆桌讨论。此外,论坛当天还对外发布了“零废弃共识与倡议”“不留一片垃圾”的两个倡议。

不忘初心,十年论坛全新升级

零废弃论坛于2013 年由零盟和上海爱芬环保共同发起,是中国率先聚焦生活垃圾治理的行业平台,截至2021年已连续在全国8个城市举办了9届论坛。2023年零废弃论坛迎来全新升级,12月15日是论坛转型后的第一次对外亮相。

当天,在主论坛的致辞环节,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主席苏勇先生肯定了十年来零废弃论坛在推动我国垃圾分类技术、行动方案、政策制定与法治环境建设进程中的贡献,期待论坛未来继续为行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政社对话合作,拓展公众参与空间,形成良性治理格局。

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主任田倩女士介绍了零废弃论坛的“四个转型”:一是形成了新的组委会,在议题视角、资源、能量上都有所扩展;二是从一年一度的论坛逐步升级成为专业议题与公众参与并重、形式多样、贯穿全年的综合论坛;三是成立论坛专家委员会,提升论坛的专业水平和对外影响力;四是拓宽议题,包括与垃圾相关的气候变化、后端产业、有害化学品控制、零废弃生活等视角。

接下来,论坛组委会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SEE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青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万科公益基金会代表亮相,发表对于论坛的期待,也为到场的论坛专家委员会专家颁发了聘书。

迎接双碳挑战,促进高质量发展——主论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提出,废弃物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避免原生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带来的排放;固体废物是跨介质污染,解决不好,会给环境质量的改善、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挑战;现代材料及其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产品碳足迹越来越高,只有从源头管控才能完成减碳任务;对于厨余,可以首先考虑合格的临期食品继续发挥食物功能,减少浪费;垃圾分类需要形成责任体系,包括政府领导与监督责任、居民分类和付费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社会组织参与责任;要以制为重、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垃圾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全局性、长期性,还要有一定的容错机制。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杜欢政教授说,目前中国的垃圾分类已经从1.0版进入到2.0版,开启了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进程,要分门类、分品种、分场景构建系统解决方案,同时还需要政策、技术、商业模式三个方面地支撑,例如现在厨余垃圾处理,除了肥料化和能源化,还可以从蝇蛆养殖角度探索高值化利用;另外,消费者理念转变也非常重要,可以带动消费品公司形成新型绿色供应链;而品牌公司通过品牌溢价、设计溢价和场景溢价实现盈利,同时品牌的号召力也带动更多消费者理念转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长军副教授认为,垃圾分类在政策复制中效果不佳,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的偏差:一是政策实施主体偏差,城管部门负责垃圾分类,而缺乏部门间协作,区或街道购买第三方公司服务,而社区大概率不配合;二是经费投入偏差,经费主要投在硬件设施上,并以雇佣人员督导为主,忽视了邻里关系和志愿精神可能发挥的关键作用;三是主要措施偏差,分类设施、投放制度、值守制度应当能方便和促进居民分类投放,鼓舞居民信心,不能照搬或追求高大上,如智能设备;四是考核和配套措施偏差,考核压力没有传导到位,没有“不分类不收运”制度。他建议用“16域影响因素法”评估政策效果,让垃圾分类措施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嘉宾潘永刚先生提出,各类可回收物的高效、高质量利用是检验垃圾分类成果最重要的标准;通过“两网融合”,充分利用环卫等相关设施设备和场所,合理布局废旧物资回收站点、中转站和绿色分拣中心,提供用地保障,是健全回收体系的关键环节;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回收链条前端如何打通,低值回收需要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如居民承担一部分费用,也是一个趋势;另外,很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有循环利用的要求,前提是再生原材料的来源要能够实现追溯,这也为回收企业提供了绿色发展的机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温宗国教授指出,全球50%温室气体排放与物质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有关,这意味着如果只谈能源结构转型,而物质资源的消耗控制没有得到改善,碳中和目标不可能实现。他提出6大降碳机理:源头绿色设计和避免浪费;优化和缩短产品生产工艺或流程;能效提升与燃料替代;服务系统创新,提高产品的服务年限;利用废弃物和可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分级分类处置消费后废弃物。他还提出从传统3R延伸为10R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生产端:减少投入增加可回收性,使用端: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废物端:提高废物再利用水平。总之,应更重视源头生态设计、以卖服务替代单纯卖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维修或翻新,提升循环经济助力碳减排目标。

注入新动力,提升活力值——垃圾分类论坛

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环境卫生专委会委员赵海涛、天津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政策研究员谢新源、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宝程、长沙市源方环保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李媛、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垃圾分类委员会主任兰亚军在12月15日下午垃圾分类分论坛中探讨了“垃圾分类要长效维持,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首先是考评:考评要解决实际问题,要与绩效挂钩、与单位评优评先挂钩。其次是物业参与机制:目前物业被赋予的生活垃圾管理责任人角色,与其在小区中的服务角色存在差距,难以独力完成很多工作,而且增加的成本目前没有相匹配的来源。最后是经济约束-激励制度:目前居民小区的垃圾处理费是定额收取,垃圾分类并不能减少物业的支出,因此物业没有减量和分类的动力;而另一方面,政府在向垃圾收集、处理企业付费时,却是按量付费,那么小区的垃圾分类做得越好,垃圾量越少,这些企业的收入就越少,他们自然就没有推动垃圾分类、严格执行“不分类不收运”的动力。对此,嘉宾建议在向垃圾产生方收费时应探索计量收费,或分类、减量退费的制度;在向收运、处理企业付费时,应采用环卫一体化、包干制付费,这些企业才会主动探索如何减量和推动垃圾的高值化利用。。

接下来,深圳市龙华区零废弃促进会会长许楷楠、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徐进、北京诺路环保创始人吴骁分享了如何提升不同群体参与零废弃活动积极性的经验。首先要因地制宜,例如深圳市志愿者氛围浓厚,培训志愿者,让其带动更多人参与,就成为垃圾分类的重要路径。其次,注重培育社区的内生力量,例如鼓励居民发挥创意,把舞台给到他们尤其是孩子,零废弃才更容易在社区生根发芽。最后,了解和尊重群体的特点,例如各地导游的气质、看重的价值点不同,零废弃知识点、行动点的嵌入方式也要随之调整。

紧跟公约,共商未来——塑料分论坛

塑料问题复杂,不仅是污染问题,也是资源问题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在中国国内双碳目标和“国际塑料公约”谈判的大背景下,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共商解决塑料问题的分论坛于12月15日下午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的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分析师张洵洋为大家分享了《中国塑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研究》。她从中国塑料行业现状和塑料对于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2022年研究成果、塑料脱碳路径,以及塑料减排时间表和保障措施这四个方面分享了研究工作的成果,探索了从塑料源头减排的价值和可能性。

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美国)驻重庆代表处首席代表邓萍介绍了他们针对塑料减排展开的工作,聚焦在通过重复使用来实现塑料减排的潜力;呼吁中国企业家关注循环经济、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抢占新的商业机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副研究员、助理主任赵娜娜基于刚刚结束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组织的“国际塑料公约”INC-3会议的最新情况,介绍了塑料污染治理的国际最新进展,以及国际公约工作的复杂性和未来的挑战。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常务副秘书长郑莉霞对《中国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和循环利用实践》进行了分享,介绍了中国塑料产业从生产到消费、回收、循环利用、处置等各环节的政策情况和发展历程,从行业角度提出了对政策趋势的展望,并分享了塑料循环利用的企业实践优秀案例。

随后,来自于石化企业巴斯夫的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运营高级经理单雪菲通过视频分享了该企业在塑料全链条管理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为分论坛带来了企业的视角。

最后,来自南京绿石环境保护中心的李春华总干事介绍了面向消费者的行动实践,通过消费者这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利益相关方的角度,为新茶饮行业的减塑工作带来了可能。

分论坛圆桌环节,上述嘉宾以及海南省生态环境厅陈曦先生,分别基于自身的观察和思考,分析了各利益相关方在参与塑料问题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他哪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会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邀请在场的参会嘉宾、伙伴展开了相关话题的讨论,共商解决塑料问题的未来之道。

垃圾处理转型,助力碳减排——末端处理分论坛

在末端处理分论坛,主持人李嘉诚(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研究员)介绍,2022年我国多元化处理生活垃圾已经超过3亿吨,排放温室气体总量估计超过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垃圾分类的财政成本越来越高,焚烧厂也出现了被政府欠费的情况,垃圾定量收费制度也在转型。在此背景下,厘清未来垃圾处理方向和垃圾减排的方向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宋国君教授对烟台的垃圾管理社会成本计量研究后发现,2022年烟台市其他垃圾社会成本1066元/吨,远高于厨余垃圾441元/吨和可回收物的29元/吨。宋国君认为,其他垃圾焚烧处置的社会成本高,通过补贴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垃圾焚烧量,是推动垃圾管理可持续的可行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赵岩副教授介绍,全球废物处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比例小于4%,但相较于其他排放领域却具有显著的减排潜力。他认为,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LCA)的方法出发,生活垃圾系统由能源回收向资源回收转型,是生活垃圾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李季教授则站在有机循环理论视角,他认为,将城市中产生的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后输送到乡村农田是城乡循环的方式。从碳排角度,环太湖地区有机废弃物的循环不仅能实现减排539万吨/年,还能实现固碳174万吨/年。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徐一雯介绍,在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处理规模达峰的情况下,废弃物部门的甲烷减排潜力也将逐步凸显,她认为,在《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出台后,通过卫星监测和现场检测开展填埋场甲烷排放监管可能也会逐步加严。

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焚烧议题负责人杨超发现,生态环境部门开始加强对垃圾焚烧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例如,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今年6月发布的政策就明确要求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碳排放进行监测。

华气(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申法政则介绍了“协同处理-系统能效-多能输出”的模式,分析了垃圾沼气提纯制氢等商业模式在双碳背景下的减排潜力。

从倡议到行动,论坛闭幕

在闭幕环节,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毛达博士对《零废弃共识与倡议》进行了解读。他说,在零废弃论坛转型升级、由零盟主办扩展到多家组织共同主办的关键时间节点,为了不忘初心,更好地一起向前走,形成关于零废弃基本理念和行动方法的底层共识,尤为重要。他的发言结束后,六位与会代表共同宣读了零废弃倡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院长谭爽教授对本次论坛做总结发言。她指出,社会组织参与能够激发垃圾治理的社会动能,是助推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共管理者应更加重视社会组织的自觉性和可塑性,为其提供更丰富的行动平台、更积极的引导政策,培养其成为环境风险沟通与治理的促进者。

12月15日会议的最后,预告了2024年零废弃论坛的行动计划。为了让零废弃从论坛延伸到生活场景中,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零萌公益、捡拾中国、海知趣以及诺路环保等机构联合发起“不留一片垃圾”的零废弃户外倡议。

本届零废弃论坛还在12月16日举办了零废弃嘉年华,北京、深圳、青岛、郑州、绵竹、上海、福州、武汉、天津、肇庆、佛山、罗山12座城市共同发起了主题为“来一场‘不浪费’的城市漫游”的“Zero Waste Citywalk”活动,组织公众一起走进城市中的“零废弃实践场”,从第一视角理解垃圾与气候、与环境,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开启更体贴地球的“不浪费生活”。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 精彩推荐
  • 东北虎豹等极度濒危物种在吉林实现种群恢复性增长东北虎豹等极度濒危物种在吉林实现种
  • 全球最大锂资源一体化利用项目开工 ​全球最大锂资源一体化利用项目开工
  • 华新环保:网上定价发行中签率为0.0285734496%华新环保:网上定价发行中签率为0.
  • 治水“下半场”:不鼓励各地追求过高的优良水体比例治水“下半场”:不鼓励各地追求过高
  • 清华大学施汉昌:水中微量污染物与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清华大学施汉昌:水中微量污染物与生
  • 福州:河湖长治久清 海绵全域铺开福州:河湖长治久清 海绵全域铺开
  • 要闻推荐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